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2年07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要闻版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局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全面启动 赵平讲授“第一课”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有了地质方案 物探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获新突破 平凡写出大文章 山东局二队大口径矿山救援试验成功

版面翻页
要闻版
01

平凡写出大文章

□ 作者 付小红

有人说,地质工作者应该是像李四光那样闻名中外的伟大学者形象,也有人说地质工作者是像电影《山楂树之恋》里面浪漫的主人公“老三”那样,更有人说地质工作者就是在高山峻岭间探秘宝藏的荒野隐者……而现实中的地质工作者和其他劳动者一样,是一个朴实的群体,他们“静默行走”在丛林中,在高原上、悬崖峭壁上,在戈壁滩中、矿井中,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奋战在祖国需要的每一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的人生篇章。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四一队张小洪就是这样一名地质工作者,他立足基层,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长年奔走在祖国的山水间,以山川荒野为伴,在广阔的大地上探秘地球馈赠的宝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矿产和能源,在无垠的山水林田湖间探求更多的未知领域,为祖国大地披上绿装提供生态保障……

生命之舟面对险滩、面对激流,弱者会选择逃避和放弃,而强者则会选择面对和挑战。人生中无限的乐趣都在于对人生的挑战中迸出不衰的光芒

17年斗转星移,张小洪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成长为经验丰富、理论深厚的找矿精英,尽管岁月蹉跎了容颜,他依然矢志不渝。回顾17年,往事历历在目。

井下调查

2008年,一四一队承接的省级基金项目“四川省珙县川南煤田筠连矿区洛表矿段煤矿详查项目”的重担压在了张小洪的身上,这是张小洪首次担任项目经理,对初出茅庐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因为他此前从未担任过项目负责人,当面对项目工期紧、与当地老百姓沟通困难、上岗技术人员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时,张小洪可谓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下手。

面对窘况,张小洪凭借着对地质勘查专业领域的敏感度和独特的管理沟通手段,把笼罩在他头顶上的迷雾层层剥开。他深知地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掺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将一个个零散的地质现象归类复位,构建起完整的、合乎实际的地质框架,才能更好地、更真实地探究成矿机理,搭建起成矿模型,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完成项目任务。于是,他开启了“加油充电”新模式。

技术交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如何向实践转化,如何能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对于工作经验不足的张小洪来说是一次成长的历练。他以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为师,主动向他们“求经取宝”,探究理论学习的科学思路,探讨做地质工作的方法。从标本分类、编录做起,学到了重视实际资料、重视野外调查的地质工作理念,学到了项目管理的科学思路,受到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的求实学风的熏陶。张小洪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不仅让他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他获得了不少野外工作经验。

在项目施工期间,为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张小洪紧盯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难点,实行靶心突破。在薄弱的技术力量面前,他带领项目团队边学、边做、边钻研,始终秉承着“一天也不耽搁、一天也不懈怠”的工作精神和“雷厉风行、使命必达”的工作作风,全面摸排项目情况,清理工作面,厘清项目管理各要素并有效集成,细致推敲制定可行的工作计划,有效促进项目施工步入快车道。在项目管理工作上,他坚持“事事有目标、责任有岗位、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考核、奖罚有依据、惩处要及时”原则,规范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同时结合项目进展,定期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员工思想等方面查找不足、整改落实,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项目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为项目顺利实施注入动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地老百姓对项目施工占用土地的补偿事项都有一定的利益诉求,为切实解决当地老百姓的诉求,张小洪始终站在他们的立场,倾听他们的声音,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积极解决补偿事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这也见证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经过3年多的时间,项目出给张小洪的问题一一解决,他成功带领团队完成了项目勘查各项任务,提交大型煤炭资源矿产地一处,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主持编制的《四川省珙县川南煤田筠连矿区洛表勘查区煤炭资源详查报告》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十六届优质地质报告特等奖。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来之不易,都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只有勇于与自己较劲,不退缩;善于与困难较劲,不低头,才能把短板变成优势,实现由“跟跑”“后跑”到“并跑”“领跑”的蜕变。张小洪面对困境,逆流而上,这让他在窘境中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成功带领团队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如果说敢于挑战是探寻自己的起点,那么人的价值就如参天大树,只有植根于与时俱进的文化土壤,开拓创新,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顺势而为,掌握发展主动权

受地矿和地勘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煤炭勘查等传统产业不断萎缩,在此背景下,已是一四一队资环院院长的张小洪,团结带领全体职工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深耕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产业链,紧抓新一轮煤矿去产能机遇、国家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巩固以煤为主、综合固液气矿产勘查的产业优势,积极开拓绿色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文旅资源普查等领域,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态发展路子,资环院业务也因此逐渐增多,绿色发展业务占据资环院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资环院也成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实施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谈到发展,张小洪常说:“如果我们不转型升级咋整?就只有被饿死,承接新领域项目不要觉得没干过就不敢干,我们要敢为人先。”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不是随口而出,而是张小洪基于地勘单位发展现状的研判,是基于单位长远发展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张小洪带领资环院先后承揽了攀枝花市白马铁矿田家村矿段生产勘探、四川省峨边县毛坪镇刘家沟玄武岩勘查、宜宾市珙县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前期勘查、甘孜州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暨持续达标方案编制等项目,特别是该队第一个流域污染防治方案编制项目——甘孜州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暨持续达标方案编制项目,金额突破百万元,编制范围覆盖了九龙、雅江等11个县,全长994千米,为加快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资环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有力举措。

如果说应势而谋是张小洪审时度势带领资环院走绿色发展路子的良策,那么推陈出新则是张小洪带领资环院攻克技术难题的实战变革

2013年,资环院负责的省级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四川省筠连县筠连矿区大雪山矿段煤矿详查项目在勘查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项目整个矿段地层倾角大于70°,所有设计钻孔均为斜孔,其中有2个钻孔设计孔深超过1400米,这可难住了项目团队。张小洪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队钻探技术专家赶到项目驻地分析研讨。他对项目施工以来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后,多次带领项目队员实地勘查,集中会诊研究勘探路径,随后锁定钻进技术。经慎重、科学论证,张小洪带领团队改变以往打直孔的做法,采用有缆随钻定向钻进技术,以75°定向斜角的打孔途径破解了施工难题,让项目得以顺利施工。

这一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节省资金88万元,还证明了定向斜孔也能使平均煤层采取率达到90%以上,形成的研究课题《煤田大倾角深孔有缆随钻定向钻进技术应用与示范》通过了四川省地质学会的评审。2019年,张小洪荣获四川省地质学会第一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作为资环院的负责人,张小洪没有架子,不计较个人得失,总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2018年,筠连县玉壶井水体受到污染,水体中氨氮、硫化物及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委托四川大学、一四一队成立联合项目组,共同开展污染调查工作。负责此次调查项目的正是资环院,这对升级转型后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资环院来说,可谓续写科学技术成就的佳话。玉壶井水体属远源、大面积补给、深浅循环的多通道复杂岩溶水系统,其污染属突发事件,污染过程及成因复杂,要成功找到污染源,可以说是一次科学理论和实战练兵的碰撞,而这一情况难住了年轻的项目技术人员。于是,有经验的“老手”张小洪多次到项目传授经验,亲手指导技术人员。除开展常规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外,这次他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在此期间,他因事而异,带领项目团队转变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联合四川大学,充分运用其科研成果,分析研究玉壶井一带工厂作业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同时组织项目人员开展技术实战,运用物探、钻探等技术,对玉壶井水体污染进行动态监测,走访取样并进行化验。经多番分析论证,最终找到了污染源头——一家纸厂排放的废水未作处理流入附近溶洞,污染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如期履约,不但找到了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而且为当地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多年来,张小洪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克难奋进、敢于斗争的精神,时刻铭记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热爱我的工作,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的信条,展现着当代青年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勤奋敬业的精神风貌。

不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项目负责人,还是资环院的掌舵者,或是现今的一四一队党委班子成员,张小洪始终以“以己之力、帮他之困、解他之难”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传、帮、带”实践中,他总是把“能帮就帮”挂在嘴边,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努力使他们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除此以外,张小洪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履行社会责任。在“5·12”汶川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他果断背上GPS、罗盘、地质锤,逆行前往,用专业知识为营救队伍提供技术支持,用实干为灾区群众守住生命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他积极响应单位号召,参加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的人,用无私奉献点亮了生命的价值。

张小洪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他就像钻机上的小小螺丝钉,坚忍不拔、与时俱进、扎扎实实,看似平凡,却另有文章,始终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