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大山的“魔术师”
——记江西省地质局第五大队地勘院副院长李洪斌
江西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地勘院副院长李洪斌11年坚守野外一线,斑斓的矿石照亮了他的梦想,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映照出他的不凡“匠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李洪斌,硕士研究生学历,20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荣获局优秀团员、大队工会优秀工作者称号,在2018年、2020年、2022年大队年度考核中均获得优秀。
工作中,他是认真的;生活中,他是质朴的。
与很多地质人一样,顶着烈日风沙,蹲在矿区现场啃硬面包、喝凉水是李洪斌的工作常态。2012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在安徽栏杆幅区调项目采土壤样,每天从早到晚穿梭在玉米地里,手和脸被刀子似的玉米叶划得伤痕累累,在闷热的环境下,汗水流进伤口,蜇得生疼。尽管如此,却没有吓倒初出茅庐的他。一天,他从工区回来饥肠辘辘,翻箱倒柜找到一小袋米和一罐辣椒酱,用电磁炉做了一顿米饭,配上辣椒酱,就是当时最美的一顿“大餐”。提起这些野外施工经历,李洪斌笑着说:“这都不算啥,心中有梦想,再苦也是甜,我必须干出点名堂来!”
就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李洪斌从一名“新兵”一跃成为“青年岗位能手”。
截至目前,李洪斌参与完成地质矿产勘查各类项目40余个,项目均较好完成任务并多次获得嘉奖:2015年负责的铁坑北-华山上化探工作获得地勘院“一事一奖”,2016年作为地质组长参加的蒙古国锂矿项目组获得队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在地勘院“奋战60天”工作中获突出表现奖,2018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的新疆托克逊县库如克石墨矿普查项目和蒙山地区非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分获地勘院年度技术成果交流一等奖、二等奖。
千磨万击还坚劲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洪斌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
李洪斌长期坚守野外一线,从茫茫戈壁到无垠沙漠,经历过空气稀薄、长期低温的极端气候,也遇到过泥石流、山洪暴发和山体坍塌等自然灾害,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繁重的施工任务,他从未抱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么艰巨,都不畏险阻、攻坚克难,推动地勘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4年,在海拔5000米的青海项目,李洪斌在气候恶劣、高原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坚守了3个月。2015年,在华山化探项目现场,他带领项目组克服高温炙烤等困难,在灰岩地区的荆棘、陡坎中,历时2个月圆满完成了曾认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2016年,在蒙古国,作为地质组长的他,不分白天黑夜,以时间换空间,抓质量、抢效率,历时2个月高质高效完成项目野外工作,为单位“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2018年,他在最高气温达47℃的新疆托克逊地区,将青春的奋斗足迹刻在了苍茫的戈壁滩上。
不破楼兰终不还
“既然选择了地质,选择了大山,我就把心交给了它们,我要当大山的‘魔术师’。”
2022年,在萍乡长丰调查评价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洪斌每天翻山越岭,早出晚归。项目工区在武功山西南角,而李洪斌的家就在山南,距离很近。去项目的路上会经过一个三岔路口,向右拐去往项目,向左拐只需10分钟就可回家。但因为身负重任,在问题还没解决、项目还未完成时,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毅然选择了向右。可收到姐姐发来的“老妈前几天又晕倒了,怕影响你工作没让说,现在没事了,有时间回去看看”的消息后,坚强的地质郎还是红了眼眶。
最终,李洪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带领项目组历时2个月完成了近140平方千米的填图工作,征服了武功山多个高耸入云的山头,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萍乡项目部建设上,除“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外,李洪斌还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交底”,将文化理念融入项目管理,确保生产施工到哪里,文化建设就跟进到哪里。通过划分红旗责任区,设置先锋示范岗,促进党员、先锋人物在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他将展览馆式建设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将项目地质风采照片、项目岩石标本、地质成果信息、实时进展实际材料图等一系列主题展示在项目部办公室墙面,让领导和专家来到项目部就能快速全面了解项目情况,同时也让项目成员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从而提升工作热情和效率。
李洪斌用年华书写着地质青年的赤胆忠诚,将豪情挥洒在祖国的崇山峻岭间,正一点点实现着自己的美丽找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