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02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经济·科技 在莱芜地区发现高品位富铁矿 总局地质集团与冠中生态座谈交流 加强合作 总局江苏局二队潘二项目获常州市“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称号 以科技创新赋能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省地调院“五个聚焦”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团体标准《轨道交通工程 周边环境调查与评价规程》出版 单日激发量突破650个物理点 项目大看台

版面翻页
经济·科技
02

以科技创新赋能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局研究院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 作者 李怡然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精心谋划实施科技领域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向着建设“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综合性科研院所的目标任务迈出坚实步伐。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走进山东局研究院地质环境分析技术中心(山东局土壤污染调查重点实验室),只见数台专业科研仪器设备运转有序,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调查团队正在对土壤样本的性状、类型、成分等进行检验检测。

中心负责人曲泽良介绍,“中心已完成2000多件土壤样品的测试化验工作,在全省试点县中率先完成全部样品分析测试及检测数据上报工作,获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该中心坚持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战场,入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等4项名录,承担了山东省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与主要考核指标背景值研究质控项目、泰安地下水背景值调查项目等30余个项目,为人民群众吃水用水的民生问题提供安全保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

地质环境分析技术中心的发展是研究院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小彦看来,创新发展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必须把科技和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让科技这个关键变量发挥出最大能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研究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要求,以及局党委“113388”发展战略和思路,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建有科技创新平台19个,其中省级以上15个、市级4个,形成以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中心、山东省深部冲击地压灾害评估工程实验室等为重要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为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院加大创新投入,以系统创新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2023年,依托各级科技平台,扎实推进科研“双六个一”差异化发展工作,R&D投入较上年增长20.46%。投入经费80万元资助院“十四五”首批开放课题12项。在研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等科研项目14项。获国家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获批科技部、中国科协等7部委认定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应急管理部授予“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集聚高层次科研人才 为破“卡脖子”难题招才引智

创新之魂,唯在潜心;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山东局研究院是一家年轻的科研院所,80后职工占比88%,35岁以下人员占比39%,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66%,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8%,他们大多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到研究院?

“研究院创新打造了院士工作站、特聘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创中心,为我们提供了温馨、积极的成长环境,这些都很打动我。”新入职的95后博士王悦说。

“我们依托‘四位一体’人才引育模式,着力引进院士顶尖领军人才团队和相关业内专家,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指导解决重难点技术问题;同时集聚院内部技术专家和骨干,与外聘专家实现资源和技术整合的‘双元制’,共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研究院人事科负责人董晨光介绍。

面对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的实际情况,研究院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创新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机制,到政府人才工作部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人才引育的政策红利和先进单位的宝贵经验,确定了“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优化研究”“山东省青年人才的科研情况和激励对策研究”等多项人才工作调研课题。

为进一步借力省内外高端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发展,研究院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集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深入开展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与水平。截至目前,已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近10家科技平台,形成教育、科研、人才一体推进的良性循环。2023年,研究院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近400万元,柔性引进院士及国家领军人才3人,全职引进博士、博士后5人,自主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省先进工作者等4人,自主培养博士后、硕士和高级以上职称人才17人;40岁以下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才68人,同比增长5.19%;国家级、省级人才数量较前两年平均增幅达150%。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山东局研究院自创建以来,始终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地勘行业发展。

针对我国富铁矿资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研究院自2012年起迎难而上,努力攻关“卡脖子”问题,从理论、技术、工程等方面逐一破除技术瓶颈,创建了“禹城式”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模式,提出了深覆盖区富铁矿“四级渐进”找矿方法,系统构建了深覆盖区富铁矿找矿理论体系,开展了多尺度、多深度矽卡岩型铁矿找矿预测,率先在齐河-禹城地区发现富铁矿,在李屯地区探获富铁矿资源量4700余万吨,占齐河-禹城地区全部探获资源量的51.6%,开辟了我国北方富铁矿找矿新方向。

富铁矿勘查项目现场

“地质找矿是我们新一代煤田地质人的职责使命,我们将面向国家实际需求,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继续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富铁矿团队负责人朱裕振说。

近期,富铁矿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深覆盖区富铁矿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获国家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禹城市叠道地区富铁矿深部探测技术创新与找矿新发现”入选省“十大优秀地质成果”。

利用寻找富铁矿的技术方法,研究院还查明了济南四大泉群的三个南北向主径流通道位置,为泉城地铁顺利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创造性地将方法应用到查明盐腔立体形态和可动用体积方面,推动了泰安肥城十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山东局研究院将始终牢记“地质报国”初心使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山东煤田地质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