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绣娘
一转眼,我参加地质工作已30年有余。如果有人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女地质工作者,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大地绣娘。
以地质图为画布,“穿针引线”描绘祖国的万里河山与乌金矿藏,这不是“绣娘”又是谁呢?
拍摄于一九九一年四月,山西孝义三工区。
初夏的季节温暖且柔软,盈窗的阳光在办公桌上洒下跳动的金色光影,让我的思绪回到30年前那个同样明媚的初夏……
“发展地质勘探,建设新中国”,在党和国家的火热号召中,“百团千队”奔赴崇山峻岭、大漠戈壁,为国找矿。
1990年,我从焦作矿院毕业后来到了勘探队,并被分配到地质科。走出“象牙塔”,一切工作和生活都是崭新的。
野外地质工作是繁忙而充满趣味的。带上地质队配备的工作服、雨衣、雨鞋、烧水壶、军用水壶、地质锤、帆布挎包等必备物资,我心怀几分欣喜、几分光荣、几分激动和热爱,来到了山东新汶(二工区),迅速投入到山东省新汶煤田协庄煤矿的扩大勘探项目建设中。
到达工区后,我来不及收拾,便马不停蹄地前往钻机施工现场,进行野外钻孔地质鉴定及“三边”工作。新汶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漫长的北方冬季过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那时候自行车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每天骑着它,带着地质队员的标配——水壶、地质锤、帆布挎包、罗盘、记录本,风风火火地去钻机施工现场进行岩芯鉴定,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不知疲倦。
次年3月,我转至山西孝义(三工区)工作,开展山西省霍西煤田汾西矿区宜兴井田精查勘探,主要也是进行“三边”工作。
孝义地区属于半山区,三工区的驻地位置相对平坦,但我们的住房却建在五个台阶上,我住的是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台阶。有一次,连续下了几天雨,只有屋顶没漏,整个西墙都在淌水,大家整宿没睡。第二天,我搬到了简易的木板房里,继续开展工作。后来再想起这件小事,并没有觉得当时的环境有多艰苦,反而觉得那时的生活充满了趣味,墙上淌下来的水像“瀑布”一样,大家齐心合力与恶劣的生活环境战斗的故事充满了青春的力量。
工区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上班、下班,虽然单调,但那种满足感让我无比充实和快乐。在那以后的岁月里,我曾无数次梦见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的工友。那里的天空就像最近播放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的一样,澄净辽阔,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1994年10月,在山西省霍西煤田汾西矿区宜兴井田的精查勘探项目结束后,我回到了队部,继续自己的地质勘探生涯。从当年11月起,我主要进行内业,包括地质资料的整理、报告的编制,以及地质设计与现场施工的“三边”工作。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工作均需人工完成,与如今的计算机自动化操作大相径庭。我清晰记得,当时地质科只配备了一台专用计算机,仅供文字成稿后的打印工作。图纸的绘制全用人工,需借助各类尺子,如比例尺、三角尺、直线尺、曲线尺、钢板尺、蛇形尺等。绘制图纸如同绣花一般精细,尤其是地形地质图,线条与数字繁多。从那时起,我发觉地质勘探工作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打钻挖土,而是以手中之笔为“绣花针”,在那一幅幅“山水巨幕”上绣出祖国的一派锦绣山河。
绘图用曲线尺、蛇形尺、三角板
2004年,单位配备了更多的计算机,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文字输入和图纸绘制了。尽管我此前对计算机接触不多,对CAD制图更是一无所知,但面对报告成果需要电子版的现实情况,我决心迅速掌握这一技能。于是,我购买了相关书籍,边学习边实践,时常为了掌握一个命令而反复尝试。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熟练掌握了CAD制图技术。那时候鼠标和键盘代替了原先的笔,成为我手中的“绣花针”,但是我们地质工作者“地质报国”的初心不曾改变。
地质工作一干就是30年,这项工作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这段珍贵的经历让我感悟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爬不过的坎,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会苦尽甘来。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那与土块和石头结缘的朴实工作,正是自己愿意付出火热青春和毕生精力的最珍贵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