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地质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20
新闻报料热线:010-63952790
2024年12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中煤地质报

中煤地质报政治·文化·广告 一抹青春万般红 “廉”续发力 纵深推进清廉国企建设 探索“党建+公益”主题党日新模式 在“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线上运动会甘肃分站赛中获奖

版面翻页
政治·文化·广告
03

一抹青春万般红

——记全国“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山东局“三八女子钻机”的峥嵘岁月

□ 作者 甘 芬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在中国大地上,一支支地质队伍和一代代地质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其中不乏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地质队员。

从1976年3月至1980年1月,有59名姑娘先后加入一支特殊的地质队伍。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姑娘,用小小的身躯和火热的激情扛起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的重任。她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铮铮誓言,荣获全国“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这就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八女子钻机”。

坚守信念 为了万家灯火的光亮

1976年的一个雨后,山东局“三八女子钻机”成立了,这一天,姑娘们都很激动。因为当时中国有“三八船队”“三八石油队”,现在地质系统又有了“三八女子钻机队”。

山东省微山县田陈村的农田被雨水浸满,田埂不远处伫立着一台钻机,在农田里显得是那么独特,它的独特的不是有别于农作物的傲然身姿,而是它属于山东煤田地质的一抹抹火热青春——她们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6岁。

当时田陈工区的项目已经顺利完工,需要给钻机搬家,由于刚下过雨,平时搬家用的大卡车无法开到现场,所以钻具都需要姑娘们肩扛手抬。

这些钢铁钻具中,比较重的设备当属两泵之一的潜水泵。

19岁的孙萍、21岁的郑永琴、22岁的徐士琴、18岁的徐金荣,用柔嫩的肩膀扛着重达几百斤的潜水泵,她们每个人的肩头都承担了上百斤的重量,而她们每个人的体重却都不到一百斤。看到那么重的潜水泵压在她们四人的肩膀上,其他姐妹也赶来一起帮忙。

“现在想想,那时候怎么抬得起来呢?”孙萍说,她整个脚都像被压进了泥土里一样,双腿不停地打颤,只能一丁点一丁点地向前挪。

当时只有19岁的朱明菊对钻机刚成立的场景记忆犹新,“那个泥巴路啊,坑坑洼洼,是真正的‘水泥路’,下过雨后,泥和水搅和在一起,走一步,滑倒几次。”分了床她才知道,一个班组十几个姐妹挤在三间土堆房里,在这泥土垒成的房子前挖个洞就算门了,墙上连张报纸都贴不上去,板床也是歪的,找个石头怎么垫都不平整,姑娘们经常睡着睡着床就歪了。

“在女子钻机成立之初,有人说我们到钻机是一时冲动、好奇,干不了几天就得哭鼻子。”说起成立之初的场景,孙萍激动万分,“但是姐妹们顶住压力,凭着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志向,怀着一腔为祖国找矿的热血,坚信能把工作干好,为万家灯火的明亮作出贡献。”

坚韧不拔 危急关头永不低头

“三八女子钻机”队长冯朝兰,是一名困难面前、危急关头总是冲在前的“冲锋手”。在加入钻机时,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两眼一抹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和参加实训外,还有一个重大的考验摆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胆量。

安装钻塔是必修课,其中最危险的一步,是爬到17.5米高的塔顶,安装脚踏提管器。这对20岁左右的姑娘们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心理考验,很多人爬两层就因为恐高开始战栗,不敢再往上爬,更何况是爬到最高处,还要徒手安装操作。

这项工作便成了冯朝兰的活,只要转移阵地,就能看到冯朝兰爬上塔顶的身影,姐妹们都说,冯朝兰的胆子大得很,她们不知道的是,冯朝兰也怕,但总要有人冲在前面。

有一次半夜时分,工地机械出现故障,必须使用反丝锥修理,当时现场没有这样的工具,要到30里以外的工区取。去往工区的路是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极难前行,稍不注意就可能迷路,特别是在漆黑的夜晚,两边尽是高过人头的高粱地、玉米地,就算是男同志也会感到悚然。为了尽快修好设备,冯朝兰骑上“大金鹿”脚踏车,带上手电筒,来回近3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取回工具修好了设备,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重大损失。据她回忆,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决要把设备修好。

班长赵春英是队伍中的“老大姐”,平时寡言少语,但一上工地,握住了钻杆,就振奋起来,干活毫不含糊。1976年秋天,钻孔出现漏水事故,赵春英和姐妹们迅速向钻孔内注入泥浆,但这场事故比预料的要严重得多,注入的泥浆很快漏光,备用泥浆马上用完,险况始终未见好转,而且使用泥浆枪搅拌速度太慢,如果搅拌不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当时赵春英纵身一跃,像铁人王进喜一样,跳进了泥浆池。她全然不顾肮脏的泥浆淹没了身体,压迫着胸腔,喷溅到自己的脸上、嘴巴、耳朵甚至是眼睛里,奋力地甩开双臂,一边拍打着、搅动着周围的泥浆,一边大声地指挥岸上的姐妹们加快节奏。直到泥浆搅拌均匀,她才被姐妹们拽上来。这时,赵春英已经在泥浆池里战斗了20多分钟。她顾不上脱去沾满泥浆的工服,又同大家一道向钻孔里注浆,直到抢修取得最后的胜利。

1976年11月底,赵春英和冯朝兰,第一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们说这是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情。

砥砺前行 火红岁月里的艰苦奋斗

1977年7月中旬,钻机现场温度超过40℃。“三八女子钻机”大班记录员郑永琴和姐妹们不顾酷暑,穿着不透气的工作服拆卸钻机设备,汗水将身上的衣服全部浸透,褂子、裤子紧紧地贴在身上,强烈的阳光炙烤得她们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热了、累了、渴了、饿了,没有一个人下工地,直到拆卸结束。

郑永琴文章写得好,是钻机组里的“女秀才”。在她的记忆里,每逢转移工地,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盛夏,和狂风暴雨斗;寒冬,和冰天雪地斗。

拆卸设备搬家到达新的工地已是夜间,早已口渴难耐的郑永琴和姐妹们冲向井边,咕咚咕咚、大口大口、毫无顾忌地喝起刚刚打上来的井水。走进宿舍,是一间杂乱地摆放着玉米和高粱秸秆的柴房,全身的衣服还是湿的,粘在身上,根本不敢脱下来,因为微山湖边的蚊子大得吓人,足有一厘米多长。郑永琴给宿舍喷上杀蚊剂,疲惫地进入了梦乡,次日醒来,脸上、身上、腿上、手上、脚上粘满了蚊子的尸体。

长时间奋战在一线,几乎所有成员身上都留下或大或小的伤痕。这些伤痕仿佛一枚枚闪耀的“军功章”,见证着她们在艰苦环境中不畏挫折、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映照着她们的芳华与初心。

1977年夏天,正在工地上忙碌的於翠英在使用压钳拔杆时不慎被夹住手,顿时血流如注,被紧急送往县城的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缝了整整6针,左手小指留下了一道2厘米的疤痕。治疗结束,於翠英没有选择住院,绑着绷带回到工作岗位。

封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序,必须使用水泥和纤维素搅拌均匀后进行封孔。但是水泥凝固得快,使用工具很笨拙,速度慢、不均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为追赶工期保证质量,姑娘们选择用手搅拌水泥和纤维素,很多人的手都在搅拌中烧伤。於翠英的两只手掌上至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初搅拌水泥和纤维素留下的印记。

在操作钻机上下钻具时,如果遇到拧管机打不开的情况,就会导致钻杆或钻梃无法工作,钻具就无法正常提升到井上,这时砸大锤就成了必修课。凡是砸过大锤的姑娘,腿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袁新美说,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体重轻,没有劲,开始的时候只能天天练习砸大锤,练习完吃饭时大家手都发抖,即使这样,这些“半边天”也没人喊苦叫累,直到熟练掌握砸大锤的技术。在练习砸大锤的人员中,年龄最小的刘秀荣经常拽着袁新美教她如何砸大锤,因为没什么力气,她拎起大锤没来得及举过头顶就直接落下来砸在了脚面上,顿时脚就肿了起来;陈庆玲练习砸大锤的时候,因为不停地拎起、砸下 ,手套都磨破了,她就脱了手套直接紧握大锤继续练,等练习完才发现手上满是血泡。

在一张“三八女子钻机”队员的老照片上,写着“风华正茂三八战士”八个字。是啊,她们不仅仅是钻机工人,更是“战士”。在她们看来,工地就是战场,工友就是战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祖国寻找宝藏,做煤田行业尖兵”,郑永琴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40多年前响彻在乡间工地的嘹亮口号。

传承精神 为了新时代的地质梦

1978年1月,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召开,队长冯朝兰参加大会,与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三八女子钻机”被授予“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荣誉称号。

如今,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群年轻的姑娘已经白发苍苍,但每当回忆起往事,在钻机上奋斗的场景依旧清晰地展现在她们的眼前,轰鸣的机器、高高的钻塔、团结的战友、闪耀的星空,好像又回到青春岁月,好像依旧战斗在钻塔之上。

新时代新征程上,山东局成立了“三八女子检验检测突击队”“生态地质调查三八突击队”“三八女子生态修复突击队”。新一代女地质队员秉承着“三八女子钻机”精神,或坚守在一线地质工地,或从事地质研究,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寻找着矿藏。她们把一生的梦想与地质事业紧紧相连,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的初心与使命。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地质人将继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的宝贵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管  中煤地质报社主办
Copyright © 2023 中煤地质报社 京ICP备17019417号-2 制作单位:53bk.com